历代帝王向来忌惮功高盖主的大臣,这几乎是千古不变的规律。大秦时期的名将王翦深知其中利害配资门户,为避免被秦王猜疑、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,他主动向嬴政提出辞官归隐。王翦此举并非多虑,毕竟历史上有太多功臣因威望过盛而丧命的先例。然而,秦始皇看穿了王翦的顾虑,他为了安抚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,坦言:“不必忧虑,朕不会杀你。”这句话让王翦心中稍感宽慰,却也未能完全打消他的戒备之心。
赵国战略要地,尽入秦军之手
战国末期,群雄割据,名将辈出。其中,秦国的白起、王翦以及赵国的廉颇、李牧并称四大名将。他们皆为一时之俊杰,军事才能出众,皆在战场上立下辉煌战绩。然而,最终能得以善终的,唯有王翦一人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对他的评价极高:“夷六国,当是时,翦为宿将,始皇师之。”这句话暗示,嬴政在一统天下的征程上,王翦功不可没。
展开剩余72%事实上,王翦并未参与全部六国的覆灭,他主要承担的是五国的征伐任务。韩国最早灭亡,是由内史腾率军攻克的。公元前236年,王翦首次奉命率军,攻打赵国的重镇阏与。此地是赵国的最后屏障,直通国都邯郸,战略意义重大。赵国因连年征战,兵力匮乏,战斗力锐减,王翦则从秦军中精挑细选,组建了一支虎狼之师。战斗打响后,阏与很快失守,王翦乘胜追击,一举拿下赵国九座城池,为秦灭赵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覆楚灭魏,功绩卓绝
公元前227年,王翦率军南下,平定楚国。此前,楚国曾策动荆轲刺杀秦王,虽未成功,却彻底触怒嬴政,埋下了覆国的祸根。继赵、楚之后,秦王又将目光投向魏国。魏国国力羸弱,早已受制于秦,但其都城大梁却易守难攻,城墙高达十七米,护城河环绕,犹如铜墙铁壁。嬴政并未让王翦出征,而是派其子王贲率军攻打。王贲采取“引水灌城”之策,疏通河道,洪水倾泻,大梁最终陷落。魏国在坚守三月后终不支,开城投降,成为秦国囊中之物。
随着魏国覆灭,战国七雄仅余楚、齐两强。进攻楚国时,王翦与李信意见相左,前者认为至少需六十万大军,而后者自信二十万足矣。嬴政采纳了李信之策,结果秦军惨败,李信低估了楚军实力。危急之下,王翦再度出山,率六十万秦军倾力一战,彻底终结楚国政权。王翦战功卓著,但在论功行赏时,他未贪求封地或兵权,只要金银财物,以示功成身退的姿态,避免引起帝王猜忌。
急流勇退,求得善终
深知功高震主之危,王翦在灭齐之役中将主帅之位让给儿子王贲。公元前221年,王贲率军北上,齐国国君见大势已去,选择不战而降,秦国至此完成统一。嬴政称帝,定号“秦始皇”,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时代,而王翦功勋赫赫,成为秦朝开国元勋。然而,这份荣耀也伴随着风险。历朝历代,帝王对握有兵权、威望极高的将军始终保持戒心,哪怕只是一点不臣之意,都会引来杀身之祸。
王翦明白这个道理,因此主动请求归隐,保全自身及家族。但令他意外的是,秦始皇并未生疑,还承诺绝不加害。尽管如此,王翦依旧谨慎行事,谢绝参与此后的大型征战,以低调的姿态示忠。正因如此,这位战功显赫的将军才得以全身而退,安享晚年,成为战国名将中罕见的善终者。
王翦的故事告诉我们,乱世之中,功名与性命往往难以兼得,而他凭借智慧和分寸,既成就千古伟业,又保全性命,实乃将略与谋略兼备的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